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教师发展教育信息化

借助“技术平台” 打造“智慧校园”

发布时间:2016-10-27 05:16 栏目:教育信息化 发布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点击量:1879 【公开】

借助“技术平台” 打造“智慧校园”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饶家伟  

 

 

 

 

在互联网+、物联网、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武汉光谷第四小学一直在寻找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与现代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建立,希望将日常办公、教育教学、家校沟通、学生成长、信息发布,绩效管理等功能都整合在这个信息平台中。通过了解发现,如果是要购买一套现成的管理平台,几乎是不可能将所有功能都实现的。只能根据每个学校的自身特点,采取定制的方式才能实现,但定制的成本太高,不是普通学校能够承受的。

 

  

从学校现有资源和管理角度出发,学校管理者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在以下方面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三点实践:过程积累经验

  

过程让细节更完美,细节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机制建立。学校“一把手”校长负责制,教学校长组织和协调,教师发展中心(或信息中心)落实,校信息馆长技术支撑。学校信息化工作“五有”:有牵头负责人、有计划设计、有具体落实人、有全体教师参与、有全员考核的五有新常态管理。

  

2.管理增效。提升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大胆尝试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管理工作的创新,减负增效,用数据的量化性代替考核的经验性,用数据库不断沉淀和挖掘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新规律,用技术平台代替人工重复、机械、繁杂的传统工作方式,用移动端、云空间汇聚教师资源及教师活动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选课提升:既然微信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微信平台来解决家校沟通的事情呢?三个关键词:简约、快捷、及时。

  

20159月,在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学校正式邀请全校家长关注“光谷四小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以“微信平台+问卷星”的形式利用走班课程选课的完成了第一次体验。效果非常不错,从发布选课入口开始,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就完成60%的选课,不到两天的时间全部选完……  

在这次网上选课之后,老师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捷,以前需要反反复复、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发个通知就可以了,家长只需要在手机上或者用鼠标轻轻的点几下就可以完成。家长乐意接受,老师轻松应对,学校工作轻松开展。20169月,我们的智慧校园选课系统更加优化和便捷,让学校近40项走班课程完美绽放。  

宣传提升:通过腾讯发布的20152016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可以看出,微信日益活跃用户数达6.5亿,已是我们的家长首选即时通讯平台,借力微信企业号建设智慧校园,智连校内资源,打造学校内部治理的学校管理、学习生活、教师办公、家长服务四大校园场景,构建学校与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媒体、校友五大生态链。但是就单纯的用微信公众号来用做家校沟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因为关注的人不是实名,学校也不清楚是否每一位家长都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目前,我们只是将已有的微信公众号用信息发布。

 

如不一样宣传窗口。2015年,信息中心按照“有活动,必宣传,快上报”的原则,搭建全媒体平台,打造“人人皆通讯员”时代,激励个人踊跃投稿,稳定数量,积极开通并运营光谷四小微信公众平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校园新闻,打造光谷四小“明星班级”“明星教师”“明星学生”“明星课程”等4星栏目“品牌效应”,以发现身边美为视角,宣传光谷教育的正能量,提升教育的内涵发展。  

201512月,光谷四小尝试将企业号应用于学校办公。当时腾讯还没有推广中小学版的“智慧校园”,但企业号里有很多的第三方运用,在年终表彰大会上我们用企业号实现了抽奖和微信上墙的功能,反响非常不错。  

3.应用驱动。应用是推手!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充分运用和掌握已投入的媒体设备,有意识地积极尝试与本学科有关的新媒体、新技术、云存储、云空间等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提升技术人员支撑意识,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和有较强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技术引领和培训的种子作用,建立持续的系列化、主题化、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四点收获:实践彰显效果

  

实践让梦想生根发芽!想法才能落地生根!

  

20159月,学校对网络进行升级,wifi全校覆盖,为教育云、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工程奠定基础。  

1)微课评比:2015年假期开展专项微课制作培训,鼓励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尝试做微课,全校教师有85个微课参与市区微课制作评比,64个微课获市区级奖项。

  

2)全国赛课:20145月,湛楚雷2015719-23日我校曾维娜、程华老师参加全国NOC信息技术大赛,分获小学语文、小学英语组的一等奖,并同时荣获本次大赛最高奖项-NOC创新奖;20165月在“2016年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胡琴老师获视频课、现场赛课两个全国一等奖,7月在安徽合肥参加全国NOC大赛胡琴、胡颖老师分别获现场说课一等奖,胡琴还荣获本次大赛英语组最高奖项NOC创新奖。

  

3)“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按区级指标超额完成,学校区级获奖有7人,市级获奖有4人,省级获奖2人。

  

4)展示交流:区教育信息化“五个一”推广活动中,曾维娜展示一节录像课和现场说课,饶家伟校长现场点评;201511月至12月,在我校举办两场全区语文课堂教学的展示,我校程华、胡颖、欧阳红分别都上了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展示研讨课;今年5月梁欣在武汉市 “手拉手”跨区教研交流活动中执教美术展示课;胡玉晗在武汉市品生品社竞赛课运用电子书包上课荣获一等奖。

 

  

5)从2013年到今年7月,先后有广州、深圳、东莞、吉林、新疆、四川等省市教育考察团专程来学校参观交流电子书包等武汉市教育云实验情况。特别是201654日,遨游云中课堂,打造智慧校园——吉林省教育考察团电教馆长和校长等一行60余名来我校观摩教育信息化应用。刘虹老师执教一节英语课,熟练运用了电子白板、教育云平台、教学助手和慧话宝等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课堂互动生成很多精彩。

 

  

20165月,光谷四小开始与大楚网、武汉友媒友信息公司合作试点“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相比手机APP和手机网站,微信企业号入口更有优势,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都会安装微信,通过微信更快捷方便访问学校企业号,这个需求也正是腾讯公司目前主力所做的工作,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资源连接平台,尝试把更多的第三方教育产品服务以及优质的传统教育资源结合进来,通过微信连接起师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通过支付、地图等功能连接人与服务;通过腾讯新闻等媒体功能连接学校与世界,最终构建智慧校园。

 

 

五点思考:智慧校园建设  

反思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

  

 

1.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执行是关键  

在中小学,校长要认同智慧校园治理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适用的章程(制度),必要的经费投入,强有力的执行力,在执行过程中总结与改进。  

2.构建互动的智慧校园环境是基础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过去的高校的信息化面临升级,资源必须向移动端延伸,借用传感器、移动通讯等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构建智慧校园,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3.激励老师开发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是重点  

为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校需要激励老师开发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承现手段和方便快捷的访问需求。  

4、以赛促用积极参与活动是最好的推进方法。  

赛课类:一师一课、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互动)课堂(区9月市11月国5月)、NOC项目(师、生7月)、机器人及创客项目,活动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赛(含微课大赛)、名师网络工作室评选、学校及个人空间考核,试点类: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教学助手、翻转课堂、在线慕课、创客教育、微信智慧校园。  

     5、“互联网+ ”撬动教育未来是趋势  

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因此发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颠覆性的观念将对传统进行破坏性的创造。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特点。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学校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者,由此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社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平台获得支持。这个时代教育者不能犹豫,不能拒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认真研究、主动调整、敢于超越,进化学校和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光谷四小在武汉光谷高新企业支持和市区教育团队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用“互联网+教育 ”新的思维模式去实践,让四小每一位师生做奔跑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创造光谷四小新的发展篇章。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3 wuhaneduy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6501‬号
主办:武汉市教育局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老武黄公路2号     联系邮箱:270740832@qq.com